俄罗斯在1992年有钱借给中国吗

笔贷款是俄罗斯在1992年提供给中国的。今年6月2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后,中国还清了这笔债务。

新闻稿称,中国动用了25亿美元贷款中的13亿美元,然后自行筹措了项目所需的其余资金。新闻稿称,这座核电站于2009年投入使用,中国从2010年开始偿还这笔债务。

中国还俄罗斯借款是怎么回事?

苏联吧,中国没欠俄国债.

经过一轮谈判后,作为贷款的附加条件,苏联要求“将中国不再使用的全部剩余的钨、锑、铅、锡提供给苏联政府”,期限为14年,前4年以易货方式提供,从1955年开始作为偿还贷款的供货。苏方要求的数量令周恩来颇感为难:“钨第一个两年每年8000吨,第二个两年每年9000吨,最后10年每年10000吨;锑第一个两年每年6000吨,第二个两年每年7000吨,最后10年每年8000吨;锡第一个两年每年7000吨,第二个两年每年8000吨,最后10年每年10000吨;铅第一个两年每年5000吨,第二个两年每年6000吨,最后10年每年8000吨”。[55]上述战略物资中国确有一定储藏量,但开采和生产极为落后。解放前钨砂最高年产11458.3吨,而1949年仅2766.58吨,1936-1948年平均年出口约7386.6吨;锑矿年产分别为22401吨和1204.77吨,1937-1947年平均年出口约4512.7吨;锡年产分别为11710吨和3500吨,1939-1948年平均年出口3787.1吨;铅最高年产约10000吨,自给略有剩余。[56]所以,苏联提出的条件显然是中国力所不及的。

据此,周恩来在谈判中提出免除铅、减少锡和锑的供货。[57]经过反复谈判,苏方最后接受了中国的请求,不过,苏联提出的这个附加条件使毛泽东感到莫斯科处事多少有些盛气凌人的味道。针对这种情况,中方在起草关于贷款的议定书时,特意首先提到:“鉴于苏联缺乏战略原料(钨、锑、铅、锡)的困难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帮助苏联政府,同意将中国不再使用的全部剩余的钨、锑、铅、锡提供给苏联政府”。[58]当这个文件发回北京让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后,刘少奇给毛泽东去电汇报说,政治局会议认为贷款议定书前言中帮助苏联政府数句似可删去。但毛泽东坚持这种说法,他在复电中称:“借款议定书前言数句,意即为中国对苏联之报酬,不宜删去。”[59]显然,因为这种条件表明中国得到苏联贷款并非是单方面的求援,而同时也为苏联提供了帮助。

在经济贷款中,还有一项更能说明上述问题,这就是橡胶贷款。橡胶是苏联本身无法生产而在冷战的环境中又很难从其他国家进口的战略物资,因而希望通过中国的途径搞到。早在与毛泽东的第一次会面时,斯大林就询问中国南方是否能够种植橡胶。[60]1950年11月斯大林要求中国为苏联代购橡胶5000吨,周恩来为此致信毛泽东等人,告以莫斯科来电内容,并建议不管中国如何困难,都应转卖苏联5000吨。后经毛泽东同意,并与陈云商定:多给苏联3000吨,共8000吨橡胶,并可代订5-7万吨。[61]但随后美国开始实行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政策,中国要进口橡胶也非常困难了。尽管如此,中国政府还是在1951年上半年利用在天津和广州的两家英国公司进口了4800吨橡胶。[62]

斯大林对中国能够向苏联提供橡胶表示满意,但又感数量不足,希望中国大量种植橡胶,以保证这种战略物资的供应。[63]20世纪初中国从马来亚半岛引进橡胶树,但只有海南岛地区适宜种植。解放初期,种植面积29332亩,年产橡胶约7500担,尚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64]1952年3月,斯大林提出以创办中苏股份公司的形式在中国开发橡胶生产。斯大林没有想到,股份公司的方式更为中国领导人所反感。毛泽东同意在中国南方种植橡胶,但认为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在中国目前政治情况下不太合适”,建议由苏联提供贷款和技术设备,而中国以生产的橡胶偿还贷款,并答应按低于世界市场的优惠价格向苏联提供年产橡胶量的50%以上。[65]

1952年9月斯大林与周恩来会谈时双方签订了橡胶贷款协定。斯大林在会谈中直率地说:“我们想从你方每年得到1.5-2万吨橡胶。你们说有困难,好像不同意。问题是我们需要橡胶,因为制造汽车和卡车需要大量橡胶,而这些车都是供给你们的。”周恩来回答,中国将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如数供应,但考虑到“敌人的封锁和其他反华措施”,担心无法完成义务而被视为违反协定。斯大林对此表示理解,但又不客气地指出,中方应千方百计地按规定数量完成供货,至于协定的写法可以缓和些。如果中国不能按商定的数量提供橡胶,苏联只好减少中国的卡车订货。同时,对于周恩来提出的1亿卢布的贷款数额,斯大林也表示有困难。[66]9月15日双方签订了关于在中国种植橡胶的技术合作协定。协定规定,苏联向中国贷款7000万卢布,在出产橡胶之前,中国每年需从第三国为苏联尽可能购得1.5-2万吨橡胶,不足部分以钨、钼、锡、铝、锑等原料顶替;出产橡胶后,每年产量的70%提供给苏联,1963年以前按国际市场价格计算,以后则按低于国际市场8%的价格售与苏联。[67]

显然,签订这个橡胶贷款协定使中国成为了苏联的橡胶生产基地,这是中方所不情愿的,所以斯大林去世和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如前所述,中国就提出中止这一协定。作为替代,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签订的协定规定,在1954年至1959年间,中方向苏方提供钨砂16万吨、铜11万吨、锑3万吨、橡胶9万吨等战略物资,作为对苏联援建项目补偿的一部分。[68]

到1964年,中国提前一年还清了50年代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1965年10月以前又还清了蔗糖贷款和贸易欠款。至此,中国还清了所欠苏联的全部债务。[69]同年12月3日,外交部长陈毅接见日本记者时宣称,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没有任何外债的国家。[70]中国人民当时的骄傲和喜悦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同时也表明,对于如何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利用外资,“借鸡下蛋”的道理,中国领导人当时尚未参悟。至于传闻中所说的苏联在与中国关系恶化后曾追逼还债,笔者没有看到任何历史文献的记载。

出人意料,俄罗斯求中国租借航母,到底借不借

不可能,原因如下

1、俄罗斯的技术能力没有问题,俄罗斯的核心问题是没有钱,现在俄罗斯空军更新的很快(当然再快也不如中国),但是海军就慢了很多,核心还是没有钱。

2、俄罗斯向中国租借航母,这不是砸了苏联的金字招牌。别人会说,你俄罗斯自己都向中国购买武器,你还出口什么军舰??

3、俄罗斯的舰用核动力装置没有停步,所以俄罗斯为例可能采用核动力作为大型战舰的动力,尤其是航母,战舰就是领袖级1.7万吨的大型盾舰。航母也有计划,预计在2030年前造出,当然仅仅是计划而已。俄罗斯财力、技术能否支持,尚且未知。

4、俄罗斯周围都是封闭的边缘海,这样的海域,使用万吨级盾舰、航母,和用千吨级的小型护卫舰,战斗力都差不多,尤其是俄罗斯小型护卫舰上采用了素玛瑙、口径等巡航导弹,射程说不定还超过航母的控制范围。而且这些战舰价格便宜,可以大量装备,替换俄罗斯老旧的苏联时期的舰队。

5、最后,中国自己的航母也是不足,对抗日本2艘装F35B的直升机航母,美国第七舰队,也是非常有压力的,造一艘航母也要6年,中国也没多于航母!不过,中国修航母是有一手的,航母大修抛光换发都可以快速进行!俄罗斯可以把航母拿中国来大修

所以,租借不可能,维修还是可以考虑的!

俄罗斯求中国租借航母,到底出不出租,结局却是这样

据美国“国家利益”网站日前报道,目前俄罗斯海军只剩下一艘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已经进入了北方造船厂进行为期3年的大修,这意味着在此期间俄海军将无航母可用,而航母虽然无法使用,但是俄海军的舰载机部队却依旧存在,如果在长达三年的时间中无法从航母上起降,这对于维持飞行员的海上起降技能,以及培养新一批舰载机飞行员都非常不利,因此面对这样的困境,俄军事专家呼吁,应请求中国租借航空母舰,使俄舰载机部队能够保持训练强度。

美媒称,虽然俄罗斯拥有舰载机陆上起降基地,这这毕竟和正牌航母不同,航母起降是一种非常讲究熟练度的工作,如果长时间无法进行的话,那么等到库兹涅佐夫号重新服役之时,很可能将无舰载机部队可用。而虽然俄海军称3年之后库兹涅佐夫号将重新服役,但是考虑到俄军工部门的经常性延误,俄航母回归的时间可能会长达5年,因此必须寻找国外的帮助才能维持宝贵的舰载机部队。

而在美国军事专家的眼中,最合适的选择就是中国,尤其是辽宁号航母,这是库兹涅佐夫号的姊妹舰,俄海军舰载机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作为两个日益走近的国家,俄请求中国租借航母甲板也不是什么难事,举例来说,不久之前法国海军的阵风舰载机就在美军航母上起降训练,目前法国唯一的航母戴高乐号也在进行大修。美专家称,此外俄舰载机部队还能传授在中东的实战经验,这对于两国海军都有巨大的好处,因此应当冰释前嫌,摒弃门户之见进行合作。

但是中国军事专家表示,如果俄真的请求我们租借航母的话,这中间其实有很大的困难,首先辽宁舰虽然是库舰的姊妹舰,但是经过了大量的改造,所有的标准都是按照中国海军而设定的,俄海军舰载机部队需要熟悉的过程,此外俄舰载机部队在中东实战中连摔两架战机,如果在租借辽宁舰训练过程中出现了事故,那么将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影响我国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进度。

众所周知,中国未来将打造一支多航母舰队,因此有着巨大的舰载飞行员培养缺口,辽宁舰虽然是一艘具备实战能力的“训练航母”,但是肩负着培养大量飞行员的重任,在这个节骨眼上,有没有精力开放给俄罗斯海军保持起降技能?现在来看还存在很大的疑问。但是无论如何,俄海军如果真要请求我国开放航母的话,那无疑对于心高气傲的“老大哥”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要知道在我国研制航母期间,俄方是拒绝提供相关帮助的,包括拒售舰载机等一系列装备,因此从我们一方来看,这无疑是令人非常提气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