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云什么成语

不翼而飞

bùyì ér fēi

[释义] 翼:翅膀;不翼:没有翅膀。没有翅膀就飞走了。形容消息等流传迅速;也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作“无翼而飞”。

[语出] 《管子·戒篇》:“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翼;不能写作“冀”。

[近义] 不胫而走 不知去向

[反义] 原封不动 失而复得

[用法] 用于东西被窃;消息传播迅速。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紧缩式。

不翼而飞

bùyì ér fēi

[释义] 翼:翅膀;不翼:没有翅膀。没有翅膀就飞走了。形容消息等流传迅速;也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作“无翼而飞”。

[语出] 《管子·戒篇》:“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翼;不能写作“冀”。

[近义] 不胫而走 不知去向

[反义] 原封不动 失而复得

[用法] 用于东西被窃;消息传播迅速。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紧缩式。

火箭的资料

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随着火箭推进剂的消耗,其质量不断减小,是变质量飞行体。

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于投送作战用的战斗部(弹头),便构成火箭武器。火箭是目前(截止2009年)唯一能使物体达到宇宙速度,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宇宙空间的运载工具,而火箭的速度是由火箭发动机工作获得的。

火箭 - 历史

中国

中国古代火箭图册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古代中国火药的发明与使用,给火箭的问世创造了条件。北宋后期,民间流行的能升空的 “流星”(后称“起火”),已利用了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按其工作原理,“起火”一类的烟火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玩赏的火箭。南宋时期,出现了军用火箭。到明朝初年,军用火箭已相当完善并广泛用于战场,被称为“军中利器”。明代初期兵书《火龙神器阵法》和明代晚期兵书《武备志》以及其他有关中外文献,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火箭的形制和使用情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建了研制现代火箭的专门机构,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导下,卓有成效地研制出多种类型的火箭,并于1970年用“长征”1号三级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用更大推力的火箭──“长征2号”,发射了可回收的重型卫星。19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发射了新型运载火箭。1982年,潜艇水下发射火箭又获成功。特别是1984年4月8日和1986年2月1日,用装有液氢液氧发动机的“长征3号”火箭,先后发射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卫星的成功表明,在现代火箭技术方面中国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国际

中国火箭技术传到欧洲之后,曾被列为军队的装备。1926年,美国火箭技术科学家R.H.戈达德试射了第一枚无控液体火箭。1944年,德国首次将有控弹道式液体火箭V-2用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和美国等相继研制出包括洲际导弹在内的各种火箭武器和运载火箭。在发展现代火箭技术方面,德国工程师W.von布劳恩,苏联科学家С.П.科罗廖夫和中国科学家钱学森等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另外一方面,苏联的火箭研究在科罗廖夫的领导下进行中。从来自德国技术人员的协助,V2火箭被复制及改进成为R-1、R-2及R-5导弹。原德国的设计在1940晚期被放弃,而这些德国工作人员被遣送回国。由Glushko建造的新系列引擎及基于Aleksei Isaev的发明形成了最初的洲际导弹R-7。R-7发射了第一颗卫星、第一个太空人及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及行星际探测器,直到现在还在使用。到了1960年代形成了火箭科技极速发展的时代,包括苏联(东方号、联合号、质子号)及美国(X-20飞行器、双子星号),以及其他国家的研究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等。最终导致了60年代末期的土星5号载人登陆月球,使纽约时报收回以前认为太空任务不可能成功的社论。

火箭 - 分类组成

分类

火箭发动机图册

火箭通常可分为固体与液体火箭,有控与无控火箭,单级与多级火箭,近程、中程与远程火箭等。火箭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其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除有效载荷外,有控火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箭体。

组成

动力装置是发动机及其推进剂供应系统的统称,是火箭赖以高速飞行的动力源。其中,发动机按其工质,可分为化学火箭发动机、核火箭发动机、电火箭发动机等。当前广泛使用的是化学火箭发动机,它是靠化学推进剂在燃烧室内进行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转化为推力的。在发动机效率相同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燃烧与喷射的物质越多,喷射速度越大,发动机推力就越大。在推力相同的情况下,结构重量越轻,单位时间内消耗推进剂越少,发动机性能就越高。推力与推进剂每秒消耗量之比称为比推力,它是鉴定发动机性能的主要指标。

制导系统有了足够的推力,火箭便可克服地球引力而飞离地面。但对有控火箭而言,为保证在飞行过程中不致翻滚,而且准确地导向目标,还需有制导系统。该系统的功用是实时地控制火箭的飞行方向、高度、距离、速度以及飞行姿态等,亦即控制火箭的质心运动和绕质心的转动(俯仰、偏航与滚动),使火箭稳定而精确地飞抵目标。制导系统地日臻完善和精度的迅速提高,是现代火箭技术的一大特点。

箭体是火箭另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火箭的各个系统都安装其上,并容纳大量的推进剂。箭体结构除要求具有空气动力外形外,还要求在完成既定功能的前提下,重量越轻越好,体积越小越好。在起飞重量一定时,其结构重量轻,则可得到较大的飞行速度或距离。火箭发动机熄火点的理想速度(不计速度的重力损失与空气阻力损失)Vk可表示为:,式中ω代表推进剂燃气的有效流速,其大小取决于发动机的性能;,Mk代表熄火点的火箭质量,主要是箭体结构质量;Mo代表起飞时的火箭质量。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火箭起飞质量Mo一定时,Mk越小,μk小,则末速Vk越大,即飞行距离越远;或者当飞行距离一定时,Mk小,Mo亦小,即火箭可以造得小些。除上述三大系统之外,还有电源系统,有时还根据需要在火箭上安装初始定位定向、安全控制、无线电遥测以及外弹道测量等附加系统。

火箭 - 技术

推进技术

模型火箭图册

火箭推进是一种精密的结构,它的原理主要是力学、热力学,以及其它有关科学之运用,诸如电学等。火箭跟一般的飞机主要的不同点在于:飞机只能在大气层内飞翔,但是火箭可以在外层空间工作,因为它不需要利用外界空气便能够燃烧推进。

火箭推力的获得,乃由高速喷出物反作用而生成。其原理与花园中用橡皮管喷水时,橡皮管会向后退,以及枪向后座的原理一样。火箭的燃料经过燃烧室燃烧以后,会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之后再经过一个喷嘴而加速,并排气到外界。这些气体便是推动火箭的原动力。

现代火箭发动机

化学火箭发动机、固态火箭发动机、液态火箭发动机、混合式火箭发动机、电气火箭发动机、离子发动机。

未来火箭发动机

核火箭发动机、激光脉冲火箭发动机、反物质火箭发动机、星际(太空)气体冲压火箭发动机、核能火箭和激光脉冲式火箭,正在做样板实验,反物质火箭和星际气体冲压火箭更只在理论上探索。

火箭 - 应用

神农五号火箭图册

20世纪中叶以来,火箭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中尤以各种可控火箭武器和空间运载火箭发展最为迅速。从火箭炮到反坦克、对付飞机和舰艇以及攻击固定目标的各类有控火箭武器,均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反导弹、反卫星火箭武器也正在研制和完善之中。各类火箭武器正继续向高精度、反拦截、抗干扰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方向发展。在地地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载火箭,已广泛用于发射各种卫星、载人飞船和其他航天器。

在80年代初,苏、美两国已经分别研制出六七个系列的运载火箭。其中,美国载人登月的“土星”5号火箭,直径10米,长111米,起飞重量约2930吨,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27吨,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火箭。运载火箭正朝着高可靠、低成本、多用途和多次使用的方向发展。航天飞机的问世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一种体现。火箭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将提供更加完善的各类火箭武器,还将使建立空间工厂、空间基地以及星际航行等成为可能。[1]

火箭 - 发展

法规

国际法规定,发射载具的拥有者的国籍决定了那个国家必须为任何造成的损害负责。因此有些国家要求火箭制造者及发射者遵循特定法令去补偿及保护人员及财产可能受到的影响。在美国,任何非归类为业余,也非政府相关的火箭必须由位于华圣顿特区的美国联邦航空局商业太空运输办公室(FAA/AST)批准。

火箭意外

由于所有的火箭燃料都具有强大的化学能量(单位重量的能量比炸药多,但比汽油少),因此有可能发生意外。虽然一般对于火箭安全都会特别注意,使因火箭意外丧生或受伤的人数通常比较少,但这样的记录也称不上完美。

火箭 - 中国相关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现代的军事力量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科技是总体上成正比的,但两者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在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的指导,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军事力量能对一国的主要历史方向,也就是其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所主导的方向,发生决定性影响;信息技术就是典型的起源军事对抗,然后扩展到国家经济的每个部门,而对现代化国家起仍关键性作用的一个例子。而在信息技术之后,太空力量将是另一种起源于国家的军事对抗,而最终将对各国的历史方向发生深远影响的现代军事活动。

火箭 - 现代火箭鼻祖

V2火箭

V2工程开始于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正是德国的V2火箭曾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当时又叫“飞弹”。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冯·布劳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内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A系列火箭经过许多新的改进,性能大大提高。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弹道导弹。"V"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报复手段,这是纳粹在遭到盟国集中轰炸后表示要进行报复的意思。V1和V2表示这两种型号仅仅是整个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驱。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由于当时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

V2工程的目标是扩大容积和承载重量,以容纳自控、导航系统和战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试验成功,年底定型投产。从投产到德国战败,前德国共制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于袭击英国和荷兰。

1943年初按盟国情报人员的情报,盟国发现这一计划,并由对佩内明德的空中侦查得到证实。1943年8月17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对佩内明德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规模空袭,毁伤了V2的地面设施。为预防重蹈8月17日灾难,纳粹将V2工厂迁到德国山区的山洞工厂,这个过程耽误了预期的火箭攻势。

1944年6月13日(诺曼底登陆后六天)V1开始攻击伦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伦敦。火箭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在六个月前对登陆部队集结地进行集中攻击而不是伦敦的话,即如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盟国将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企图吓垮英国的民心士气。可是,对经过1940年空袭的英国人民,在全面胜利已如此接近时,这种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诺曼底前线的英国士兵更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胁他们家庭的火箭发射地挺进。除了向伦敦发射外,在盟军9月4日占领安特卫普港后,纳粹向安特卫普港进行了大规模导弹攻击。

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布劳恩和400余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后到美国,成为美国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苏联也缴获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虏了一些火箭专家,以此为起点,开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间计划。

V2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弹头重1吨。V2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执行。V2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宇航先驱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火箭 - 业余火箭

所谓业余火箭,是指主要利用非政府、非商业资金或条件设计和制造的火箭,其设计、制造、发射等活动服务于科技爱好者及其组织,而非政府、军事或商业用途。火箭是指以飞行、运送载荷或提供推力为主要目地的,自带推进剂的喷气推进装置。火箭模型通常不属于火箭,而是某种非火箭物体,因为它们的目地是模仿外观、结构,而不主要是飞行或运送载荷。

模型火箭,是指为了逼真的重现某种火箭的外观、发射场景等目的,效仿重现对象的形状、结构、外观,以一定的比例尺缩放后制作的具备发射功能的火箭。火箭模型,是指为了逼真的重现某种火箭的外观、内部结构,效仿重现对象的形状、结构、外观,以一定比例尺缩放后制作的没有发射功能的物体;或因科研等目的,为风洞试验等制作的设计模样。业余火箭活动、业余火箭制作等,属于科技爱好,是科技爱好者围绕火箭研究及其应用而展开的研究、开发、制造、测试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模型火箭活动有时可能属于科技爱好的范畴,但是更多的属于文娱表演、演示的范畴。模型火箭制作,是生产模型火箭的过程。

火箭模型通常用于展示或者教育目的。例如,学校里面为学生讲解火箭结构,有时需要用到火箭模型,这种火箭模型内部包含了按一定比例尺缩小的内部结构,如燃烧室、泵、电控部分等的模型。火箭模型制作,通常是生产火箭模型的过程,也可能是火箭爱好者的一种缩微仿制或缩样设计过程。

竞技火箭,是指专为火箭比赛而制作的火箭。一般比赛中,竞技者通过合理设计火箭的结构和外形(不包含发动机及燃料),在相同的发动机条件下,就火箭的飞行高度、载荷质量或特定条件(如采用降落伞)下的滞空时间展开竞技,以飞行高度高或者滞空时间长,载荷重者为胜。竞技火箭活动属于科技爱好,往往也属于业余火箭的范畴。但是,关于仿真或逼真程度的竞赛,不属于科技爱好。

目前大陆对火箭类活动的称呼较为混乱,并且未对模型火箭和竞技火箭进行区分,往往习惯将业余火箭称为模型火箭。大多数普通媒体的记者对上述概念没有任何认知,加重了这种混乱用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体育运动管理制度系照抄苏联模式,因此,本处定义的竞技火箭由国家体育总局归口管理,属于“三模三电”中的航空航天模型。在大陆,“火箭模型”是一项体育运动,有“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前苏联或原华约国家基本如此。

查看全部10个回答

制氢机-Proton,美国品牌,可享5年...

关注电解水机的人也在看

制氢机现场持续产生气体,美国镤镦,值得信赖

protonlab.com.cn广告

买氢气 认准大品牌 空气产品公司-Air...

关注液氢的人也在看

空气产品公司全球拥有60 多个氢气工厂,富有经验的技术...

airproducts.com.cn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关于火箭的资料

罗尼·奥沙利文(Ronnie O'Sullivan)[1] ,世界著名斯诺克球手,75年12月5号出生英格兰艾塞克斯。因击球速度快,打法流畅,球迷赠与“The Rocket(火箭)”之称,他是斯诺克运动中罕见的天才型选手。 冠军记录 世界锦标赛冠军* 2001年、2004年、2008年、2012年、2013年 英国锦标赛冠军* 1993年、1997年、2001年、2007年、2014年 上海大师赛冠军* 2009年 英国公开赛冠军* 1994年 德国公开赛冠军* 1996年 德国大师赛冠军* 2012年 苏格兰公开赛冠军* 1998年、2000年 中国公开赛冠军* 1996年、1999年、2000年 欧洲公开赛* 2003年 爱尔兰大师赛冠军* 2001年、2003年、2005年 威尔士公开赛冠军* 2004年、2005年、2014年、2016年 国际大奖赛冠军* 2004年 大师赛冠军** 1995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4年、2016年 斯诺克超级联赛冠军** 1997年、2001年、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 斯诺克冠中冠赛冠军** 2013年、2014年 亚洲锦标赛冠军 1996年 中国国际锦标赛冠军 2000年、2001年 苏格兰大师赛冠军 1998年、2000年、2002年 利物浦维多利亚慈善挑战赛冠 1996年 锦标赛冠军 2000年 本森·海吉斯锦标赛 1993年 国家杯 2000年(英国队) Nescafe Extra 挑战赛冠军 1992年 超级国际赛冠军 1997年 IBSF世界21岁以下锦标赛 1991年 Power Snooker 2011年

4 浏览892017-09-15

关于火箭的资料有哪些

火箭(rocket),火箭有很多种,原始的火箭是用引火物附在弓箭头上,然后射到敌人身上引起焚烧的一种箭矢。起初只是用于过年过节放烟火使用。现代的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现代火箭可作为快速远距离运输工具,可以用来发射卫星和投送武器战斗部(弹头)。 古式火箭解释 1.古代用引火物附在弓箭头上,然后射到敌人身上引起焚烧的一种箭矢。《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诸葛亮 古式火箭 围 陈仓 , 曹真 遣将军 费曜 等拒之”裴松之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昭 (郝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燃,梯上人皆烧死。”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二:“知州 苗继宣 ,拍泥以涂藳,积备火箭射贼。”清顾炎武《汝州知州钱君行状》:“贼以火箭射城上,城上发礮应之。” 现代火箭解释 2.现代火箭利用反冲力推进的飞行装置。用以发射人造卫星、人造行星、宇宙飞船等,也可装上弹头制成导弹。在一般用语中,火箭也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简称。 火 火箭原理 发动机 当大多数人想到马达或发动机时,会认为它们与旋转有关。例如,汽车里的往复式汽油发动机会产生转动能量以驱动车轮。电动马达产生的转动能量则用来驱动风扇或转动磁盘。蒸汽发动机也用来完成同样的工作,蒸汽轮机和大多数燃气轮机也是如此。 火箭发动机则与之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是一种反作用力式发动机。火箭发动机是以一条著名的牛顿定律作为基本驱动原理的,该定律认为“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火箭发动机向一个方向抛射物质,结果会获得另一个方向的反作用力。 开始时您可能很难理解“抛射物质,获得反作用力”这个概念,因为这好像和真实情况不大一样。火箭发动机似乎只会发出火焰和噪音,制造压力,而与“抛射物质”没什么关系。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以便更好地了解真实情况: 如果您曾经使用过猎枪,特别是那种12铅径的大猎枪,那么您就知道它会产生巨大的“撞击力”。也就是说,当您开枪时,猎枪会狠狠地向后“撞击”您的肩膀。这种撞击力就是反作用力。猎枪将31.1克的金属以大约1120公里/小时的速度沿某个方向发射出去,同时您的肩膀会受到反作用力的撞击。如果您开枪时穿着轮滑鞋或站在滑雪板上,枪会起到类似于火箭发动机的作用,反作用力会使您向相反的方向滑动。 如果您见过粗大的消防水管喷水的场景,可能会注意到消防员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抓住它(有时您会看到有两名或三名消防员手持同一根消防水管)。水管发生的情况与火箭发动机类似。水管向一个方向喷水,消防员们则运用自身的力量和重量来克服反作用力。如果他们放开水管,那么水管会劲头十足地四处乱撞。如果消防员全都站在滑雪板上,水管将推动他们以极快的速度向后移动。 如果您吹起一个气球,然后放开它,那么它会满屋子乱飞,直到里面的空气漏光为止,这就是您制造的火箭发动机。在这种情况下,被抛射出去的是气球中的空气分子。与许多人的想法不同,空气分子其实是有质量的(请查看有关氦的页面,以便更好地了解空气质量的问题)。如果您让空气从气球的喷口中喷出来,气球的其余部分则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燃料 燃料是氮的氧化物有:CO,H2,C2H2,CH4,C2H4,CH3CH2OH,N2H4,高级硼硅烷(这都是火箭推进器的燃料)和2踢脚差不多的 点火和原理都一样。只是上面的那层不是火药,是火箭头(里面是卫星之类的东西)。航空煤油是无色透明的,闻上去和普通的煤油没什么区别,而且不易挥发。燃点大约在300C左右,别说用打火石了,就算用明火也是点不燃的。早在运载火箭发明前,人们使用油和汽作燃料,汽车、轮船和飞机就是靠这些燃料来行驶的。后来,科学家发明了靠化学能来产生动力的运载火箭。运载火箭是用煤油、酒精、偏二甲肼、液态氢等作为燃烧剂,而用硝酸、液态氮等提供的氧化剂帮助燃烧的,人们习惯上把燃烧剂和氧化剂通称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或推进剂。 推进剂 从物理形态上讲,火箭发动机使用的推进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液态物质,另一种是固态物质。燃烧剂和氧化剂都是呈液体形态的发动机则称为液体燃料发动机,或称为液体火箭发动机,两者都是呈固体状态,则称为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或固体火箭发动机。固态氢、固态氧,作为火箭动力。如果在两种燃料中,一种为固体,一种为液体,则称为固-液火箭发动机或直接称其物质名称的火箭发动机。如,氢氧火箭发动机。由于固态燃烧剂产生的能量比液体氧化剂发出的能量高,所以,研制的火箭发动机多是固-液火箭发动机,两种燃料相遇燃烧,形成高温高压气体,气体从喷口喷出,产生巨大推力而把运载火箭送上了太空。常用推进剂有:1、液氢(燃料)液氧(氧化剂),燃烧效率很高,多用于航天飞机及运载火箭末级,价格昂贵、不易储存。 2、肼-50(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剂),燃烧效率一般,多用于中型火箭,价格适中、较易储存。 3、RP-1高精炼煤油(燃料)液氧(氧化剂),燃烧效率一般,多用于火箭第一级,价格适中、不易储存。 4、肼(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剂),燃烧效率一般,多用于卫星,容易自燃、价格相对便宜、腐蚀性极强。

353 浏览9508

火箭资料

火箭是指一种自身既带有燃料,又带有助燃用的氧化剂,用火箭发动机作动力装置,可在大气层内飞行,也可在没有空气的大气层外的太空飞行的飞行器。因火箭机构最早用于发射箭矢上,因此在中文称为火箭。 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于投送作战用的战斗部(弹头),便构成火箭武器。火箭是目前(截止2009年)唯一能使物体达到宇宙速度,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宇宙空间的运载工具,而火箭的速度是由火箭发动机工作获得的。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古代中国火药的发明与使用,给火箭的问世创造了条件。北宋后期,民间流行的能升空的 “流星” (后称“起火”),已利用了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按其工作原理,“起火”一类的烟火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玩赏的火箭。南宋时期,出现了军用火箭。到明朝初年,军用火箭已相当完善并广泛用于战场,被称为“军中利器”。明代初期兵书《火龙神器阵法》和明代晚期兵书《武备志》以及其他有关中外文献,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火箭的形制和使用情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建了研制现代火箭的专门机构,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导下,卓有成效地研制出多种类型的火箭,并于1970年用“长征” 1号三级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用更大推力的火箭── “长征2号”,发射了可回收的重型卫星。19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发射了新型运载火箭。1982年,潜艇水下发射火箭又获成功。特别是1984年4月8日和1986年2月1日,用装有液氢液氧发动机的“长征3号”火箭,先后发射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卫星的成功表明,在现代火箭技术方面中国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国际 中国火箭技术传到欧洲之后,曾被列为军队的装备。1926年,美国火箭技术科学家R.H.戈达德试射了第一枚无控液体火箭。1944年,德国首次将有控弹道式液体火箭V-2用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和美国等相继研制出包括洲际导弹在内的各种火箭武器和运载火箭。在发展现代火箭技术方面,德国工程师W.von布劳恩,苏联科学家С.П.科罗廖夫和中国科学家钱学森等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另外一方面,苏联的火箭研究在科罗廖夫的领导下进行中。从来自德国技术人员的协助,V2火被复制及改进成为R-1、R-2及R-5导弹。原德国的设计在1940晚期被放弃,而这些德国工作人员被遣送回国。由Glushko

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随着火箭推进剂的消耗,其质量不断减小,是变质量飞行体。

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于投送作战用的战斗部(弹头),便构成火箭武器。火箭是目前(截止2009年)唯一能使物体达到宇宙速度,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宇宙空间的运载工具,而火箭的速度是由火箭发动机工作获得的。

火箭 - 历史

中国

中国古代火箭图册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古代中国火药的发明与使用,给火箭的问世创造了条件。北宋后期,民间流行的能升空的 “流星”(后称“起火”),已利用了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按其工作原理,“起火”一类的烟火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玩赏的火箭。南宋时期,出现了军用火箭。到明朝初年,军用火箭已相当完善并广泛用于战场,被称为“军中利器”。明代初期兵书《火龙神器阵法》和明代晚期兵书《武备志》以及其他有关中外文献,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火箭的形制和使用情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建了研制现代火箭的专门机构,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导下,卓有成效地研制出多种类型的火箭,并于1970年用“长征”1号三级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用更大推力的火箭──“长征2号”,发射了可回收的重型卫星。19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发射了新型运载火箭。1982年,潜艇水下发射火箭又获成功。特别是1984年4月8日和1986年2月1日,用装有液氢液氧发动机的“长征3号”火箭,先后发射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卫星的成功表明,在现代火箭技术方面中国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国际

中国火箭技术传到欧洲之后,曾被列为军队的装备。1926年,美国火箭技术科学家R.H.戈达德试射了第一枚无控液体火箭。1944年,德国首次将有控弹道式液体火箭V-2用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和美国等相继研制出包括洲际导弹在内的各种火箭武器和运载火箭。在发展现代火箭技术方面,德国工程师W.von布劳恩,苏联科学家С.П.科罗廖夫和中国科学家钱学森等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另外一方面,苏联的火箭研究在科罗廖夫的领导下进行中。从来自德国技术人员的协助,V2火箭被复制及改进成为R-1、R-2及R-5导弹。原德国的设计在1940晚期被放弃,而这些德国工作人员被遣送回国。由Glushko建造的新系列引擎及基于Aleksei Isaev的发明形成了最初的洲际导弹R-7。R-7发射了第一颗卫星、第一个太空人及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及行星际探测器,直到现在还在使用。到了1960年代形成了火箭科技极速发展的时代,包括苏联(东方号、联合号、质子号)及美国(X-20飞行器、双子星号),以及其他国家的研究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等。最终导致了60年代末期的土星5号载人登陆月球,使纽约时报收回以前认为太空任务不可能成功的社论。

火箭 - 分类组成

分类

火箭发动机图册

火箭通常可分为固体与液体火箭,有控与无控火箭,单级与多级火箭,近程、中程与远程火箭等。火箭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其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除有效载荷外,有控火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箭体。

组成

动力装置是发动机及其推进剂供应系统的统称,是火箭赖以高速飞行的动力源。其中,发动机按其工质,可分为化学火箭发动机、核火箭发动机、电火箭发动机等。当前广泛使用的是化学火箭发动机,它是靠化学推进剂在燃烧室内进行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转化为推力的。在发动机效率相同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燃烧与喷射的物质越多,喷射速度越大,发动机推力就越大。在推力相同的情况下,结构重量越轻,单位时间内消耗推进剂越少,发动机性能就越高。推力与推进剂每秒消耗量之比称为比推力,它是鉴定发动机性能的主要指标。

制导系统有了足够的推力,火箭便可克服地球引力而飞离地面。但对有控火箭而言,为保证在飞行过程中不致翻滚,而且准确地导向目标,还需有制导系统。该系统的功用是实时地控制火箭的飞行方向、高度、距离、速度以及飞行姿态等,亦即控制火箭的质心运动和绕质心的转动(俯仰、偏航与滚动),使火箭稳定而精确地飞抵目标。制导系统地日臻完善和精度的迅速提高,是现代火箭技术的一大特点。

箭体是火箭另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火箭的各个系统都安装其上,并容纳大量的推进剂。箭体结构除要求具有空气动力外形外,还要求在完成既定功能的前提下,重量越轻越好,体积越小越好。在起飞重量一定时,其结构重量轻,则可得到较大的飞行速度或距离。火箭发动机熄火点的理想速度(不计速度的重力损失与空气阻力损失)Vk可表示为:,式中ω代表推进剂燃气的有效流速,其大小取决于发动机的性能;,Mk代表熄火点的火箭质量,主要是箭体结构质量;Mo代表起飞时的火箭质量。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火箭起飞质量Mo一定时,Mk越小,μk小,则末速Vk越大,即飞行距离越远;或者当飞行距离一定时,Mk小,Mo亦小,即火箭可以造得小些。除上述三大系统之外,还有电源系统,有时还根据需要在火箭上安装初始定位定向、安全控制、无线电遥测以及外弹道测量等附加系统。

火箭 - 技术

推进技术

模型火箭图册

火箭推进是一种精密的结构,它的原理主要是力学、热力学,以及其它有关科学之运用,诸如电学等。火箭跟一般的飞机主要的不同点在于:飞机只能在大气层内飞翔,但是火箭可以在外层空间工作,因为它不需要利用外界空气便能够燃烧推进。

火箭推力的获得,乃由高速喷出物反作用而生成。其原理与花园中用橡皮管喷水时,橡皮管会向后退,以及枪向后座的原理一样。火箭的燃料经过燃烧室燃烧以后,会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之后再经过一个喷嘴而加速,并排气到外界。这些气体便是推动火箭的原动力。

现代火箭发动机

化学火箭发动机、固态火箭发动机、液态火箭发动机、混合式火箭发动机、电气火箭发动机、离子发动机。

未来火箭发动机

核火箭发动机、激光脉冲火箭发动机、反物质火箭发动机、星际(太空)气体冲压火箭发动机、核能火箭和激光脉冲式火箭,正在做样板实验,反物质火箭和星际气体冲压火箭更只在理论上探索。

火箭 - 应用

神农五号火箭图册

20世纪中叶以来,火箭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中尤以各种可控火箭武器和空间运载火箭发展最为迅速。从火箭炮到反坦克、对付飞机和舰艇以及攻击固定目标的各类有控火箭武器,均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反导弹、反卫星火箭武器也正在研制和完善之中。各类火箭武器正继续向高精度、反拦截、抗干扰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方向发展。在地地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载火箭,已广泛用于发射各种卫星、载人飞船和其他航天器。

在80年代初,苏、美两国已经分别研制出六七个系列的运载火箭。其中,美国载人登月的“土星”5号火箭,直径10米,长111米,起飞重量约2930吨,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27吨,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火箭。运载火箭正朝着高可靠、低成本、多用途和多次使用的方向发展。航天飞机的问世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一种体现。火箭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将提供更加完善的各类火箭武器,还将使建立空间工厂、空间基地以及星际航行等成为可能。[1]

火箭 - 发展

法规

国际法规定,发射载具的拥有者的国籍决定了那个国家必须为任何造成的损害负责。因此有些国家要求火箭制造者及发射者遵循特定法令去补偿及保护人员及财产可能受到的影响。在美国,任何非归类为业余,也非政府相关的火箭必须由位于华圣顿特区的美国联邦航空局商业太空运输办公室(FAA/AST)批准。

火箭意外

由于所有的火箭燃料都具有强大的化学能量(单位重量的能量比炸药多,但比汽油少),因此有可能发生意外。虽然一般对于火箭安全都会特别注意,使因火箭意外丧生或受伤的人数通常比较少,但这样的记录也称不上完美。

火箭 - 中国相关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现代的军事力量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科技是总体上成正比的,但两者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在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的指导,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军事力量能对一国的主要历史方向,也就是其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所主导的方向,发生决定性影响;信息技术就是典型的起源军事对抗,然后扩展到国家经济的每个部门,而对现代化国家起仍关键性作用的一个例子。而在信息技术之后,太空力量将是另一种起源于国家的军事对抗,而最终将对各国的历史方向发生深远影响的现代军事活动。

火箭 - 现代火箭鼻祖

V2火箭

V2工程开始于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正是德国的V2火箭曾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当时又叫“飞弹”。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冯·布劳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内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A系列火箭经过许多新的改进,性能大大提高。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弹道导弹。"V"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报复手段,这是纳粹在遭到盟国集中轰炸后表示要进行报复的意思。V1和V2表示这两种型号仅仅是整个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驱。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由于当时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

V2工程的目标是扩大容积和承载重量,以容纳自控、导航系统和战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试验成功,年底定型投产。从投产到德国战败,前德国共制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于袭击英国和荷兰。

1943年初按盟国情报人员的情报,盟国发现这一计划,并由对佩内明德的空中侦查得到证实。1943年8月17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对佩内明德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规模空袭,毁伤了V2的地面设施。为预防重蹈8月17日灾难,纳粹将V2工厂迁到德国山区的山洞工厂,这个过程耽误了预期的火箭攻势。

1944年6月13日(诺曼底登陆后六天)V1开始攻击伦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伦敦。火箭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在六个月前对登陆部队集结地进行集中攻击而不是伦敦的话,即如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盟国将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企图吓垮英国的民心士气。可是,对经过1940年空袭的英国人民,在全面胜利已如此接近时,这种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诺曼底前线的英国士兵更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胁他们家庭的火箭发射地挺进。除了向伦敦发射外,在盟军9月4日占领安特卫普港后,纳粹向安特卫普港进行了大规模导弹攻击。

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布劳恩和400余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后到美国,成为美国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苏联也缴获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虏了一些火箭专家,以此为起点,开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间计划。

V2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弹头重1吨。V2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执行。V2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宇航先驱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火箭 - 业余火箭

所谓业余火箭,是指主要利用非政府、非商业资金或条件设计和制造的火箭,其设计、制造、发射等活动服务于科技爱好者及其组织,而非政府、军事或商业用途。火箭是指以飞行、运送载荷或提供推力为主要目地的,自带推进剂的喷气推进装置。火箭模型通常不属于火箭,而是某种非火箭物体,因为它们的目地是模仿外观、结构,而不主要是飞行或运送载荷。

模型火箭,是指为了逼真的重现某种火箭的外观、发射场景等目的,效仿重现对象的形状、结构、外观,以一定的比例尺缩放后制作的具备发射功能的火箭。火箭模型,是指为了逼真的重现某种火箭的外观、内部结构,效仿重现对象的形状、结构、外观,以一定比例尺缩放后制作的没有发射功能的物体;或因科研等目的,为风洞试验等制作的设计模样。业余火箭活动、业余火箭制作等,属于科技爱好,是科技爱好者围绕火箭研究及其应用而展开的研究、开发、制造、测试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模型火箭活动有时可能属于科技爱好的范畴,但是更多的属于文娱表演、演示的范畴。模型火箭制作,是生产模型火箭的过程。

火箭模型通常用于展示或者教育目的。例如,学校里面为学生讲解火箭结构,有时需要用到火箭模型,这种火箭模型内部包含了按一定比例尺缩小的内部结构,如燃烧室、泵、电控部分等的模型。火箭模型制作,通常是生产火箭模型的过程,也可能是火箭爱好者的一种缩微仿制或缩样设计过程。

竞技火箭,是指专为火箭比赛而制作的火箭。一般比赛中,竞技者通过合理设计火箭的结构和外形(不包含发动机及燃料),在相同的发动机条件下,就火箭的飞行高度、载荷质量或特定条件(如采用降落伞)下的滞空时间展开竞技,以飞行高度高或者滞空时间长,载荷重者为胜。竞技火箭活动属于科技爱好,往往也属于业余火箭的范畴。但是,关于仿真或逼真程度的竞赛,不属于科技爱好。

目前大陆对火箭类活动的称呼较为混乱,并且未对模型火箭和竞技火箭进行区分,往往习惯将业余火箭称为模型火箭。大多数普通媒体的记者对上述概念没有任何认知,加重了这种混乱用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体育运动管理制度系照抄苏联模式,因此,本处定义的竞技火箭由国家体育总局归口管理,属于“三模三电”中的航空航天模型。在大陆,“火箭模型”是一项体育运动,有“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前苏联或原华约国家基本如此。

用一枚成熟的火箭发射一颗成熟的卫星,是一种发射成功率较高的搭配,更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可以说在以往多次的太空表演的铺垫下,金牌火箭“长三甲”和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两个成熟的“老搭档”淋漓尽致地上演了一台神奇动人的探月大戏。

担当中国首次探月任务的嫦娥一号卫星采用的是成熟先进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公用平台和其他成熟的卫星技术。“东方红三号”这种平台已经成为我国通信卫星公用平台的“主力军”。

根据每次担负不同卫星发射的任务,研制队伍要对火箭进行了适应性技术改进。多次的发射,也使科研人员掌握了“长征三号甲”和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这对“老搭档”的脾气秉性。

时任长征三号甲火箭、长征三号乙火箭总师和总指挥、现任探月工程副总师的龙乐豪院士谈到钟爱的“老伙计”时,更是发自内心的兴奋。他在一个珍藏的笔记本上,清楚地记载下了“长三甲”和“长三乙”每次发射的战绩。他告诉记者,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前,长征三号甲火箭有14次成功发射的记录,而至今已经成功发射了10次以东方红三号平台为基础的卫星,从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记录看没有一次败绩,创下100%成功的记录。

称得上是常胜火箭的“长三甲”成功将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在世人面前再一次大显身手。其实,这也是一次对“老搭档”合作结果的全新考验。据龙乐豪院士介绍,“长三甲”十多次的成功发射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科研人员做了许多新的技术改进,这种技术改进属于渐进式的。“长三甲”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有效载荷,同时兼顾低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等其他轨道有效载荷的发射,也可进行一箭双星或多星发射。谈到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时,龙乐豪院士很认真地说,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了适应性改进,特别针对提高可靠性,采取了多项冗余设计。按照设计要求,金牌火箭长三甲火箭要把嫦娥一号卫星送至运行轨道的近地点为200公里、远地点为51000公里、运行周期为15.81小时的轨道,为满足卫星的特殊要求和保证卫星精确地进入预定轨道,对成熟的长征三号甲火箭控制系统又增加了单机和线路备份。

中国一共发射过多少火箭?最好有网发出来

截至2003年7月,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已进行61次发射,共发射成功了60多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包括27颗国外研制的卫星,发射成功率为90%,创造了世界宇航界连续成功的奇迹。

此外,中国的飞船、卫星的总体水平也已居于世界先进地位。2002年3月25日,由上海技术物理所参与研制的“一船两星”有效载荷已取得了成功。“神舟三号”搭载了由该所研制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卷云探测仪、地球辐射收支仪、空间蛋白质装置、细胞生物反应器共5项科学实验仪器和1项科学试验,并且都完成了预期的实验任务,尤其是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在同类仪器中已成为国内第一、国际第二的遥感仪器,拍摄到的高质量图像为国际先进。

而“风云一号D”则是世界上第一个设有海洋水色观测通道的气象卫星,其具有10个观测通道,功能比美国同类仪器好一倍,世界上共有20多个国家利用它来探测火情。目前该所正参与研制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部分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